前言
我沒有戴手錶的習慣,所以雖然我擁有很多蘋果的產品,但也不曾考慮蘋果手錶。最近因為發生了很多事情,讓我開始注意並想更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,包括心異變率(HRV)和睡眠品質,所以搭上這次的蘋果發表會,我決定入手我人生中第一支 Apple Watch。
購買方式
新品就想在實體店購買。我住在板橋,就想直接前往信義區的蘋果 A13 直營店感受那個氛圍。由於是在開賣第二天(9/21)前往,當時直營店還在實施人流管制,所以在店外跟店內排隊將近一小時的時間。真正輪到我取貨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,Talent 接待我並確認取貨資訊後,會直接請另一個 Talent 從倉庫拿過來;跟我確認商品項目沒錯後,提醒若要加購 Apple Care+ 要在購買 60 天內,可線上客服申請。
規格挑選
SE vs Series
說真的,如果是以前的我,可能會想要買 SE 版,認為只要有最低限度的功能就夠了。這次沒有買 SE,一方面是今年沒有出新款 SE,另一方面是自從去年換了 iPhone 15 Pro 之後,覺得 SE 跟標準或 Pro 的差別是有感的。所以除非是為了買小尺寸(SE 通常尺寸較小),不然我之後可能都不會考慮 SE 版。
另外我前面有提到,這次是因為想更注意並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,所以在 SE 跟 Series 的差別就很明顯了:Series 多了心電圖、血氧濃度、手腕溫度等功能。雖然這些只能當參考,但至少跟我的目的更相符。
Series 9 vs Series 10
我對蘋果的產品通常就是買新不買舊,雖然這次 9 跟 10 的差別並沒有很巨大,但廣視角的螢幕,以及更輕更薄的機身,對手錶來說是很重要的。所以還沒有買過手錶的我,一定是選擇 10。
Series 10 vs Ultra
Ultra 的產品定位是深度的運動人士,而且價格也與 Series 作出了顯著的區別。我的需求只是日常配戴,運動也只會是跑步、健身房和普通的爬山,所以 Ultra 完全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。
Series 10 vs Garmin
Garmin 的手錶似乎更注重 HRV 的監測和運動的表現,而且有續航力大大優於 Apple Watch 的優點。但實際上 Garmin 手錶若像 Apple Watch 全時開啟 GPS 定位,續航力就不會有那麼明顯的優勢;而且每天充一次電對我來說並不會是個困擾:因為我不會戴著手錶洗澡,就在洗澡時拿下來充電就好;而且在運動之前,我更想享受蘋果完整生態系的威力,所以我不會選擇 Apple Watch 以外的智慧型手錶。
GPS 版 vs LTE 版
原本想要買 LTE 版,為的是可以擁有完全的便利性。但考慮到以下幾點後最後選擇 GPS 版:
- 續航力:使用手錶自身行動網路,耗電會較 GPS 版來得兇,一天下來 LTE 版可能多耗 20-30%。
- 很少有手機離身的情況:我的日常生活不會有手機離身的情況,就算在戶外跑步不想帶手機,GPS 版本的 Apple Wtach 仍可以記錄距離跟離線聽音樂(我是 Apple Music 用戶);而且若跑完臨時想去超商買東西,也可以使用 Apple Watch 上的 Apple Pay 進行離線付款。
- 我手機門號的方案無法使用一號多機:因為我的手機門號是企業方案,而我們公司的企業方案並無支援一號多機,所以我就也懶得使用 LTE 版了。
- 額外費用:LTE 版較 GPS 版貴 3000 元,以遠傳的一號多機方案每個月要多付 99 元。考慮到我手機離身的情況不多,而且也不是真的那麼想要隨時隨地收到電話或通知,我認為這些額外成本並不是太划算。
42 vs 46 公釐
我認為手錶也不會像手機那麼長時間觀看與操作,而且價格才差 1000 元,所以我認為可以純粹用「戴起來好不好看」來挑選。所以我最後選的是 46 公釐的尺寸。
要不要買保護貼跟殼
我兩個都沒有買。我看到最說服人的一句話是:「你不會給你的勞力士裝殼或貼膜」,我覺得很合理,所以就沒買了。更何況勞力士可以用很久,Apple Watch 可能用個四五年而已。比起保護貼跟殼,我更偏向加購 Apple Care+。
銀色 vs 曜石黑色
這次的曜石黑色是 Series 10 的主打色。拋光的黑色,似乎讓鋁金屬也有鈦金屬的質感。原本我也是想選擇曜石黑,但最後被朋友勸退。
其實早年的 iPhone 7 其實也有這樣的拋光黑色,但當時大家用下來的心得就是慘不忍睹(可參考這篇文章),因為拋光的鋁金屬真的太容易沾上指紋,也刮痕也會特別明顯。我朋友實際到了店面看了這次 10 的曜石黑,也有發現容易沾上指紋的問題,而且沾上指紋後,就變得很有塑膠感,所以這次我就沒有選擇曜石黑色,而是選經典的銀色。
Apple Watch Series 10 GPS 版使用心得
續航力
一定要一天一充。
監測通知幾乎都有開啟,晚上戴著睡覺 01:00 到 08:00 大概耗 12-16% 左右;白天 09:00 坐辦公室,配戴到 18:00 下班時大概耗 30-40% 左右,也就是說從晚上睡覺到隔天下班的剩餘電量通常會有 44-58%,我認為撐到晚上洗澡前根本是綽綽有餘;而 Series 10 從 0-80% 快充只要 30 分鐘,我認為時間是夠的。
不過我有買 LTE 版的朋友,他下班時耗電量多我 20%,所以在意續航力的人可能需要評估一下是否要挑選 LTE 版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剛拿到手錶的前幾天,耗電量會比我上面講的再多耗個 10 幾 %,可能是剛開始有更多的背景程式在運作,幾天後就會正常了。
配戴舒適度
我選擇的是運動錶環,配戴起來還算舒適,沒有我想像中的不舒服。有在健身房戴著做過重訓和有氧,就算流汗也不會不適。但如果是在戶外大太陽下流汗就不確定了。
錶面
錶面真的很豐富,也可以隨時切換錶面來應付不同場景。例如我平常使用的是自己挑選的「照片」錶面,並只放上日期跟電量兩個複雜功能;若是要付款時,我會切換到右邊的自訂組合,讓我可以快速開啟「載具」、「LINE PAY」和「會員卡」這些我支付必備的項目;Apple Pay 可以透過點兩下右側下方實體鍵快速叫起,所以不需要佔用複雜功能的空間。
一開始用手錶支付其實有點害羞,但後來發現真的很好用。有時候騎車手機會放在後背包裡,去超商買個東西就不需要再從後背包裡把手機翻出來。
睡眠監測
蘋果內建的健康 APP,會把睡眠的重點放在睡眠階段(清醒/快速動眼/核心睡眠/深眠)、心率和呼吸速率。但是健康 APP 的重點偏向資料呈現,而不會給使用者一個品質分數或是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。若你需要這樣的分析,可能要使用第三方 APP,例如最有名的 AutoSleep APP 會多「睡眠品質分數」以及「睡眠血氧飽和度」;StressWatch APP 則會利用「睡眠時的 HRV」來判斷你今天的身體狀態會是如何。
但其實從上圖中就可以看出來,不同 APP 有不同的測量標準,所以分析的結果也可能有所差別:StressWatch 光用 HRV 來看的話,我的睡眠品質被列為優秀(87 分),但 AutoSleep 可能是用血氧飽和度和呼吸速率,睡眠品質就只有 75 分。
我相信蘋果因為法律限制或是為了免責,所以健康 APP 不會給出一個簡單的方式判斷你的身體狀態,但是健康 APP 會根據「趨勢」,來告訴使用者身體是否有異常。在最新的 watchOS 11 中,只要睡了七天,蘋果就會分析出你的生命徵象,利用心率、呼吸速率、手腕溫度、血氧農度和睡眠持續時間來幫助使用者瞭解身體的狀態。當生命徵象趨勢異常時,使用者就會收到通知。記得在睡覺之前要開始「睡眠模式」才會開始記錄。
目前健康 APP 會直接告訴你正常/異常除了生命徵象外,還有:耳機音量、環境音量和步行穩定性。
血氧、心電圖
血氧跟心電圖是 SE 沒有的功能。血氧會不定時自動偵測,心電圖則是要使用者主動測量。我自己是認為這兩個數值對使用者很重要,可以幫助使用者提早發現身體的異常。
運動健身
重訓或跑步前後對內建的健身 APP 按開始/結束,就可以紀錄你運動這段時間的心率跟消耗的卡路里。我測試過用健身房的跑步機快走搭配健身 APP「室內步行」,兩者測量的距離和消耗大卡不會相差到很多,應該是有參考價值的。
自從有了手錶後,每天的活動圓圈都有在跑,感覺還不錯。對於有在運動的人,看著自己的活動圓圈每天都是滿的話,應該會滿開心的。
使用一週心得總結
- 尺寸挑選:不會真的很常操作手錶,不需要怕螢幕太小不好操作,可純粹以「好不好看」挑選尺寸。
- 續航力:一天一充。GPS 版一整天用下來算是綽綽有餘。
- 配戴:運動錶環配戴起來還算舒適;46 公釐戴起來很輕薄,睡覺也不會不舒服。
- 便利性:我對即時看通知是還好,但支付真的很方便。
- 健康 & 睡眠監測:參考用,但生命徵象、HRV 和血氧偵測讓人很安心。
- 運動健身:可以給自己的活動更多完善的記錄,對於注重自己運動目標的人很有幫助。